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航道文化 >> 航道文苑 > 正文
夜空中最亮的星 —— 记视觉航标工杨寿坤
来源: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航道养护中心   作者: 覃欣欣   发布日期: 2020-04-27   点击量: 27904  
 

在或蜿蜒或平缓的江面上,你是否被一红一白两艘总是形影不离的“小船”吸引过目光?如果仔细看,你还会发现,在漆黑的夜里,它们总是一闪一闪发出绿光,就像搁浅在天河的北斗星,指引夜航的船舶找到家的方向。

那是内河航道的助航标志——航标灯艇。而勒马航道站站长杨寿坤就是那个默默坚守在黔江河畔的“点灯人”。

1989年,年仅19岁的杨寿坤开始参加工作,工作地点在宁歌站。两年后,他来到勒马航道站,主要从事航道航标维护管理,海损事故处置,更换信号标志,指挥船舶上下航等工作。那时候的工作船还是手划小木船,航标是三角形竹标,航标灯是煤油灯。每到傍晚时分,他就要和站里的同志撑着小木船去点亮煤油灯,到了早上重复着划船的动作去收灯、洗灯。到了1992年,小木船终于换成了小马力的机动艇,煤油灯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寒来暑往,这一干就是31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交通工具和助航标志不断改进,那“一江·一船·一灯·一人”的场景早已绘成了航道人心底的水墨画,代代传承。

航道站地处偏僻,工作内容枯燥,但杨寿坤从不抱怨。“不辛苦,就是日常工作而已”当问到什么时候觉得最辛苦时,他憨笑着答道。“但也有揪心的时候,最怕出现海损事故”他接着说道。因为他面对的是素有“魔鬼航道”之称的勒马航段。勒马航段全长11.9Km,有7个险滩,航道弯曲,水流湍急,浪大、泡漩多,河床边界地形复杂,明、暗礁林立,流态紊乱,航道条件较差,需要3个信号台控制船舶单向航行通过,不能夜航,是广西内河最严重的事故多发山区航段。

为了减少海事,保障通航安全,杨寿坤提出优化建议:洪水来临时,预先抛设好标志,在标位处设置预埋件或钻孔预设钢丝环,并多设置预埋件,提高标志作用正常率。二十多年来,勒马航道站未出现一例信号失误,并保持标位准确、灯光明亮、颜色鲜明、灯质可靠、视距足够,未发生因航道航标责任的海损事故。

年复一年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内容,有人也许会松懈,但杨寿坤始终坚守初心,爱岗敬业,通过学习武装自己,用知识指导实践。为了更好发挥标志作用,他积极研究航标技术革新,多次试验用钢质浮筒、PVC浮鼓、PVC塑管代替竹木浮标。2015年至2017年,在标志设置规范的基础上,对勒马航道站两处标志设标位置、设标水位进行技术性调整,满足了船舶停靠需要,有效响应了水运企业需求。

2002年以来,杨寿坤先后6次荣获单位“先进生产(工作)者”称号。去年,更是荣获了2019年度全国交通技术能手(视觉航标工)荣誉称号。荣誉的背后,凝结着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汗水和默默奉献,是他作为航道人因为始终践行“点亮自己,照亮他人”的航标灯精神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。

如今,随着大藤峡枢纽开始蓄水,黔江勒马航段由 “魔鬼航段”滩险转变为库区航段。“魔鬼航道”也许会成为历史,但只要“北斗星”常在,航行就不会迷失方向。属于航道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,任时光荏苒,航道人的情怀隽永不变。